这在后世引起争议,因为在常氏已留下嫡子的情况下,再把侧妃扶正,意味着吕氏所生的孩子也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。
按照传统,原配与继配的嫡子都算“嫡”,而不会因为母亲出身先后而有差别,这样一来,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成了嫡子。
朱元璋一向在嫡庶问题上十分严格,表面上看,他这样处理似乎有些矛盾,但在当时,朱雄英仍健在,朱元璋可能认为无论吕氏扶正与否,都不会动摇朱雄英的地位。
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朱雄英早逝,年仅九岁,这一下打乱了朱元璋的继承布局。原本,朱元璋设想的是“朱标—朱雄英”的父子两代传承,随着朱雄英的骤亡,朱允炆和朱允熥成了摆在眼前的两位备选。
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去世后,朱元璋必须尽快确定新的继承人,此时,朱允炆比允熥年长一岁。虽然两人都是嫡子,但在多个嫡子同时存在时,惯例是“长者优先”,因此朱允炆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太孙。
很多人质疑,朱元璋为何不偏向常遇春一系的嫡孙?这里要注意一个背景。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已病逝,常家在政治上的分量逐渐下降。
而吕氏的地位不断上升,她本人受到朱标宠爱,加上朱允炆年龄更大,朱元璋选择他,并非出格,而是合乎当时的礼法和政治现实。
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同一年,洪武二十六年,蓝玉案爆发。蓝玉是常遇春的旧部,也是朱允熥的舅舅,这场案件株连甚广,数万人被处死。
朱元璋一方面要削弱武勋集团,另一方面也需要切断可能对皇位继承造成干扰的势力。如果当时立的是朱允熥,那杀蓝玉就会显得极为尴尬。因为这等于打击了外戚,损害了新皇太孙的母族。
朱元璋在政治上极为冷峻,他更愿意选择没有外戚负担的朱允炆,这或许是他最终坚定立朱允炆的重要原因。
朱允熥在史书上的记载极少,他在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成婚,封爵情况模糊不清,多数文献被后来的永乐朝有意抹去。
建文元年(1399年),朱允炆即位后,封朱允熥为吴王,按制应去杭州就藩。但因为靖难之役爆发,朱允熥一直留在南京,没有真正赴封地。
等到朱棣攻入南京登基后,他对朱标一脉采取了全面打压,朱允熥先被降为广泽王,迁往福建漳州。
没过多久,朱棣又把朱允熥召回,罗织罪名,说他没有辅佐好朱允炆,最终废为庶人,还被朱棣长期幽禁,直至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四十岁时去世。
朱允熥并非无才无能,外祖父常遇春的死,使他失去了重要的靠山。父亲朱标的早逝,更让他与皇位渐行渐远。等到朱棣掌权时,他成了必须被削弱的政治符号。
朱允熥虽然是嫡子,却不是最佳人选,朱元璋在意的是稳定,而不是亲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